
暑期剪影

暑期剪影
一进入暑期,转眼便入伏,气温逐渐攀升。在高温天气的催化下,校园基建修缮迎来“黄金期”。基建人以“汗”为墨,以“干”为笔,在项目工地上谱写着同时间角逐,与自己较量的奋斗篇章。这个暑期,他们用湿透的汗衫诠释责任,用坚实的脚步丈量进度,在高温的“烤”验下交出一份热气腾腾的攻坚答卷。
烈日炙烤下的“基建铁军”
清晨六点的施工现场,早已是机械轰鸣、人头攒动,开挖土方、安装模板、绑扎钢筋,多工种全力以赴,有条不紊的操作着每一道工序。当大多数人还在空调房里躲避酷暑时,基建处的建设者们已经完成了当日施工方案的交底。“暑期是项目建设的黄金期,也是攻坚期。”项目负责人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说道,安全帽下的脸庞被晒得黝黑发亮。
博士公寓(一期)项目现场,地下5.5米作业面,没有一丝风,地表温度突破40℃,钢筋表面温度更是高达60℃。出工没多会,工人们便已满脸通红,安全帽下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紧贴着额头。“每天至少要喝8升水,衣服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结出的盐霜能刮下一层。”一位工人笑着展示不知湿透几回紧贴前胸后背的衣衫。
为应对高温天气,基建处实施“抓两头、歇中间”的弹性工作制,在保障施工进度的同时,要求项目现场配备充足的防暑降温物资,设置饮水点,确保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避免安全事故和中暑事件的发生,维护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秩序。
与时间赛跑的“进度密码”
“附属小学教室改造和厨房改造工程必须在8月20日前竣工”“筏板施工要在暴雨来临前完成”……在基建处暑期工作作战图上,每个节点工期都被红笔圈注,形成环环相扣的进度链条。暑期施工高峰期,分管校领导和处领导靠前指挥,下沉一线,每天到各个项目现场巡查,了解情况,协调困难,解决问题,确保关键环节每天都有新进展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天气,基建处制定防雨施工方案,在基坑周边筑起临时排水沟,用防雨布覆盖建材,雨后半小时即恢复施工。“耽误一天就可能影响整个工期,我们必须把天气造成的损失抢回来。”工程技术科科长在雨中指挥排水时坚定地说。
在附属小学厨房改造项目中,基建处多方论证,采用楼承板的屋面形式,有效缩短了现浇楼板的拆模时间,将施工周期缩短了7天,工期压缩率20%。博学楼综合修缮工程中,运用红外无人机检测技术,仅用10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45天的5栋楼外立面“体检”工作。这些“进度密码”的背后,是建设者们对施工工艺的不断优化,对工程细节的极致追求。
向自己挑战的“匠心答卷”
“不仅要赶进度,更要保质量。”这是处领导在现场常说的话。要求材料到货现场检查,重要材料全程见证取样送第三方检测机构,严格工序报验,人员开展技术交底,确保每道工序都符合规范要求。对高空钢构除锈、屋面防水等高风险工序实施全程旁站监督。通过建立销项台账和倒排工期表,水电预埋、防水、墙地屋面基层处理等重点环节实行“完成一项、验收一项”的闭环管理等措施加持,确保每个施工环节都经得起检验。
钢筋绑扎,是高楼大厦稳固的关键“关节”。烈日下,基建人复核箍筋间距,汗水滴在钢尺上折射出闪眼的光芒。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,基建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。在钢筋绑扎现场一毫米一毫米地校准间距和绑扎牢固度。这种精益求精的“工匠精神”,在高温酷暑中愈发闪耀。
高温天气对混凝土施工来说是个大挑战,需要从降温和保湿两个方面下功夫,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,混凝土浇筑都选在一天温度较低的夜间进行。养护阶段更是小心翼翼,一遍塑料薄膜,一遍土工布,并安排专人定时洒水,始终保持湿润状态。这些看不见的付出,构成了精品工程的坚实基础。
汗水浇灌的夏日勋章
截至目前,暑期攻坚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:文昌校区综合楼周边道路改造项目提前7天完成,附属小学教室改造提前5天完成;附属小学厨房改造提前1天完成;博学楼1-5号楼修缮工程、文昌校区逸夫楼装修改造工程、行健楼一层公用会议室及周边功能改造工程按期完成;2025年文昌校区学生宿舍修缮(学2楼)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%;两校区道路及室外环境改造五期,两校区楼宇、平台及外立面等修缮,两校区公共场馆建筑修缮等项目有序推进实施。这些成绩的背后,是建设者们日均10公里的巡检轨迹,是人均每日5公斤的排汗量,是若干个夜晚项目工地上亮着的灯光。
未觉三夏尽,时序已新秋。基建人用钢铁般的意志对抗高温,用绣花般的精细雕琢工程,在暑期这个特殊的“考场”上,书写着基建人的责任与担当。这些滚烫的汗水,终将凝结成秋日里的硕硕果实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添上了重要一笔。